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,用范新林的学艺苦行与人性的执着来回眸过去,也许更能告诉我们今天的人们,人类对于精神的追求曾经是如此的艰辛和充满中级足球游戏了希望。
范新林出生在新中国诞生的时代。中级足球游戏他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工人,母亲为照顾子女居家主持柴米油盐。五个子女对这样一个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,孩子们从小就得翻手套打工赚钱帮助父母,但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希望与快乐。新中国历程曲折坎坷,他家五兄妹却都在文革恢复高考后成为大学生。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幸福家庭。
1980年8月17日全家合影纪念五兄妹先后考入大学。(左起)范娅萍、范新林、范娅兰、范新祥、父亲、母亲、范娅莉。
中国六十年代后期是一个空前疯狂的时期,它的疯狂在于使整整一代人为了文化的乌托邦追求,推倒了文化的根本信念。当时的范新林正值青少年时期,他们正是疯狂过后所放逐的一代。初中基本未读,却在“造反有理”的狂风中抛洒了青春时光。随即上山下乡当知青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。后因家庭出身好,子女多,生活困难而被安置到城内一个不大的电镀厂当工人。本来凭他的出身,完全可以到更好的国营厂或保密的军工企业去工作,但那种大厂都在很远的山里。他为了学习艺术而留在城里,于是选择了集体所有制的小厂工作,以便能随时向城内美术界专业人士请教学画。此时的范新林在时代的震撼中找到一个角落安定了下来,除了必须上班的时间以外,他开始了学画。当时收入很少,画画需要的材料纸张根本没有能力购买,因而广告纸、包装纸以及水泥纸袋都成了他画素描速写的纸张。范新林是一个极有计划的人,要做的事总是安排得非常精确,不达到既定的指标绝不罢休,执着得有些固执。比如这一阶段要解决色彩问题,他会预定在三个月内每天画三幅油画小风景。饭可以少吃,但画一定要完成。
油画《苗岭红花》1974年8月参加“贵州省美术作品展览”,1975年1月发表在《贵州文艺》文革后复刊号之一期封底。
贵阳体育埸抗战门旁的小店夜景 1974年10月 油画18.3x12.3cm
云南大理古城 1976年4月 水粉 39.5×25.8cm
贵阳化龙桥 1976年9月9日 油画 25.5×22cm
1976年创作油画作品《同心舟》
范新林和我认识是缘于画画。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已过十一点钟了,我正在灯下画版画稿,他来了,夹着一大卷画,进来就道歉说:“来得太晚了,但又不得不来,因为我明天清早还要到城郊花溪砖瓦厂去筛沙,十天半月回不来,请董哥看看画。”我比他年长,画龄更长,当时在工厂当临时工。那时候大学停办,学画无门,专业人士有的成为反动学术权威,大都心灰意冷,不谈艺术,真是求师无门。因我在画界小有影响,到我家来看画或请讲画理的青年人很多。范新林与他们不一样,他认真持久,每一次都会带来惊喜,会看到他的不断变化和提出一些新的问题。因而我很愿意与他交往。有一次谈到速写问题,我说速写是很重要的造型基础,在生活中不可能长时间描绘,只有迅速地抓住特征,才能捕捉事物的精神。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多画。于是他为了解决速写的问题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,每天下班后到火车站等地方去画,不完成六十张不停止。
车站候车室 1976年 铅笔纸本 27×19.5cm
电镀厂装配车间 1976年 铅笔纸本 23.5×17.5cm
河滨公园两位下棋人1977年8月 速写 28x21.5cm
赶集场上的农民 1976年 速写 28x21.5cm
就这样还不够,晚上还要画素描到深夜。因而他的表现技法进步很快,能正确地画下所看到的事物。人物不但画得很像,而且十分传神。色彩既能抓住总体色调,又能画出充实而深入的细节。他的家在街边,是木结构的老房子,窄小低矮,在里面作画是够挤的。为了认识头像结构和画长时间的素描,他不知在那儿寻来一个真人头骨,便按美术学院的样子摆在桌上画。他父亲见了很反感,认为这按老规矩是不吉利的。但他坚持说这是艺术学习,老人让步了,于是达成了一个约定,等家里人睡了以后再画。这样,每天晚上他一个人静静地画,有时直到天亮。
1975年 (左起) 吴现和、毕永祥、董克俊、范新林、余崇福在鹿冲关写生。
1975年在貴阳大营坡烈土公墓守墓人画室。
1992年画友聚会(从左至右)曹琼德、付光大、董克俊、江炳华、范新林。
记得一天,他带来一卷素描和人体习作到我家,令我大吃一惊。在那年代画人体是犯忌的,不少人因拍裸体画照片被判刑,这是很危险的事。原来他结识了一个朋友叫江炳华,是建工部四局工人,速写画得不错。小江认识一位在城边火葬场旁看守烈士公墓的老人,他有两间周围全是坟墓的守墓人大房子,他经常不在,就让小江住一间,顺便为他看房子。这样范新林便和小江住在一起,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画素描。后来吸引了好几个画友参加,相互做模特画人体素描。这是一个民间秘密的学校。我到现场去过,真是好地方,不可思议。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居然太平无事也是奇迹。不过他去那里画画还是遇到过小麻烦。因为有了画室,他高兴地把人头骨包好带过去,因为是晚上走得急,又时逢七月半,路上被两个巡查的民兵叫住,问他拿的什么东西,躲不了。民兵一看是人头骨,非常奇怪,把他扣下来询问了好一阵,好不容易说明白是学画用的,他的身份又是工人,才被放了。两民兵始终未弄明白,画什么不好,干吗要画人头骨。在今天这是一个笑话,然而当时我为他捏了一把汗。
1976年画友作品观摩讨论会(从左至右) 张纯仁、曹琼德、王忠弟、刘建一、范新林、刘邦一、张润生、付光大、徐一峰、尹光中。
范新林不但对自己热爱的事业苦苦追求,同时他又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人。他的人格魅力,艺术才华总是吸引着一伙爱好美术的青年人。在市文化宫画室、威清门民居、鹿冲关山上、守墓人房里……,他总是和当时最勤奋好学的一群青年人在一起作画学习。乱哄哄的七十年代,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和前景,不可能有成名成家的诱惑,更无利可图,却着魔似的追求艺术。大概艺术可以充填失去精神家园的一代人的内心空虚。这种毫无功利自我满足,使人生获得继续下去的动力,从而造就了范新林这一代人,他们在历史的转折中成了幸运儿。
1975年12月至1976年4月董克俊和范新林被借调到昆明军区总后勤部,为工程兵总部绘制《军用道路教范图》,用于军事院校教材。该照片是军区周末送董克俊、范新林,董重(董克俊的儿子,后棑左2,现为贵阳市美协副主席)到石林写生。
1976年2月范新林与董克俊在云南石林写生。
1977年10月中旬中央宣布全国恢复高考,机会降临,此时范新林苦学美术已8年。他的整个美术能力已经全面地为自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。他本打算投考美院油画专业,可惜的是这一年没有美院到贵州招生,唯一只有景德镇陶瓷学院一家。范新林以更优秀的成绩被录取。考虑到年龄因素,等第二年投考油画专业已不现实,于是他还是走进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。经过多年自学的艰难过程,在学院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制陶技艺和绘画知识。他坚实的素描功底,使他在陶艺创作时得心应手。毕业创作那年,他回到贵阳后去习水县红陶厂蹲了三个多月,日夜苦干,创作烧制了60多套陶瓷作品。在这批作品中,范新林将四年学习的全部知识技艺,釉色配制、制模注浆、雕刻手塑的技术全面的融汇了进去。作品出来后,厂家认为这是一批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,把他这批彩陶扣下,不让带走。最后一个同情他的副厂长设法让他带了一部分,他带这部分作品回校参加了毕业答辩,一举通过。次年,这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中被该馆收藏了二十三件。此后不久 *** 部门出版了一本介绍贵州著名旅游艺术品“习水彩陶”的画册,其实就是范新林带去的技术和留下的作品而产生的。
1982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陶艺作品,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二十三件陶艺作品。
贵州威宁乡埸上速写小女孩 1983年年11月27日 铅笔 29.5x22cm
贵州威宁放羊男子 1983年年11月30日 铅笔 29.5×22厘米
1983年年11月在贵州威宁彝族 *** 苗族自治县收集素材时,为一位放羊男子速写。
大学毕业后,范新林进入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工作,成为专业画家。他的艺术生活进入了新的阶段。他本来就是一个多面手,创作热情又非常高。油画、漆画、陶塑,一件件作品不断面世:油画《上坡路》参加中国“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”,《舞龙》、《绣》参加“中国漆画展”。雕塑《战神》和漆画《除邪》参加“中国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”,《战神》获七届美展铜牌奖。
1989年9月陶艺《战神》获中国“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铜牌奖”。
1987年在贵州农村创作陶艺《战神》。
风雷40.5x17.5x28.3cm陶艺1992年
繁衍 29x28x30cm 沙陶 1992年
夫妻罐 46.3x21.8x30.2cm 陶艺 1991年
尤其是他的陶塑更是硕果累累。这批陶瓷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中国民俗画民族艺术传统的面貌,造型古灵精怪,生动有趣,技艺精致。因而大量作品被全国的报张杂志作专版介绍、刊登;二十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;六十六件作品被日本东京、北海道、惠庭市等地 *** 部门和艺术家收藏。七十件作品由中国文化部收藏,被分别送往比利时、意大利、南斯拉夫、马来西亚等国展出,部分作品作为中国驻外使馆的外交礼品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件为体育美展创作的大型陶塑作品《足球柱》,那是他的陶塑开始跨入现代性探索的开篇之作。《足球柱》这件大家伙足有三米多高,重一吨多。无数踢球的足,交错压缩在一米见方的柱形空间。这件作品用观念的方式组成对足球的视觉象征。有些超现实的荒诞感。 *** 这件作品时,范新林又来了拼劲,总共四个月的时间,他每天都工作十六个小时。
1990年在贵州乡村陶窑中创作陶塑作品《足球柱》。
由于作品太大,车间 *** 无法搬进窑,只能在窑内 *** 泥坯,创作环境非常艰苦。窑内温度不均,他要不断修补裂痕。工作量很大,技术要求很高。而他居然把这个大家伙烧成了,完好无缺损。最后花了大力气运到位于省展览馆的省美协创作室。却因太大无法运到北京参展。后来这件作品在创作室搬迁中被人损坏了,为此事范新林内心受到极大打击,非常愤怒又无可奈何。这种不尊重艺术,不尊重艺术家劳动成果的社会状况使他非常伤心。
九十年代初,范新林应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邀请,赴温哥华参加“华夏天工——中国传统技艺荟萃展”,在该展中作陶艺表演,并举办了陶艺讲座,得到各界高度的评价。后应美国佛罗里达锦绣中华邀请赴美作陶塑展示和表演。从此他便留在那里,开始了他新的艺术生涯。
1993年在美国展览现场作陶艺示范表演。
凤凰水罐25.5x24cm陶艺2005年
凤形鼎罐29x23cm陶艺2006年
戏龙油灯20x25.5cm陶艺2006年
在美国,他有了更大的艺术空间和更好的创作条件,陶塑、木雕作品不断在佛罗里达、迈阿密等地亮相,他也在展览现场作陶艺示范表演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涉猎到动画这个新的领域,参与 *** 了迪斯尼动画电影《花木兰》、《人猿泰山》、《星银岛》、《高飞狗》、《星际宝贝》、《熊的传说》、《我的人民》等。
2003年在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 *** 公司范新林个人工作室
为动画电影所画的铅笔速写手稿1999年
《黄石山涧》 46x61cm 丙稀 2003年
最近几年,他被邀请回国到北大、清华、广州大学、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校讲学,被多家高校聘为客座教授,也常被聘为评委回国参加各地举办的动漫大赛和艺术节,到贵阳就有好几次。他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。
2015年8月范新林、董克俊、董夫人吕恒芬和范娅兰在贵阳。
2008年7月19日亚洲青年动漫大赛高峰论坛演讲后与嘉宾合影。(从左至右)范新林、北京大学马克宣教授、亚太动漫协会主席约翰?兰特John A. Lent、台湾动漫协会理事谢坤泽、香港动画协会副主席蔡仲梁。
2009年9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邀请为该院硕士生作讲座,结束后与来宾和部分学生合影。 (前右5起) 北大教授马克宣、范新林、北大教授王伟、《光明日报》海外版主编马晓毅、东方电影电视专修学院院长付建民。
2010年10月清华大学“2010年(北京)动画艺术教育国际会议”演讲嘉宾。
2011年9月中国吉林动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,被邀在中国吉林2011国际动漫游戏论坛作演讲嘉宾。
范新林的奋斗历程代表着那一个时代,从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那一代人奋斗的心路历程,那一代人用生命和热情所书写的历史篇章。
2011年6月5日于贵阳水锦花都
董克俊
1937年生,四川重庆人,中国著名版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。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,贵州省文联副主席,贵州省美协副主席,贵阳市美协主席,贵阳书画院院长。贵州省政协第七、第八届常委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现任贵州省政协画院名誉院长,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。曾任第七、第八、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委,第九届全国版画展评委。在中国美术馆,美国西雅图,法国巴黎艺术城、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,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澳大利亚堪培拉国家美术馆、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。出版有七本个人画集。原文发表在2011年出版的《范新林油画、水粉画作品集》。
范新林
著名画家。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国内外画坛多次获奖。1995至2004年任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高级画家,期间参与创作了迪斯尼推出的《花木兰》、《人猿泰山》等多部动画大片。2011年清华大学聘为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。现居美国奥兰多市。
(来源:“经受今生”公众平台/编辑:张昕)
发表评论
2025-04-03 15:58:55回复